云澈天清团队:让科研的光照进矿井深处
...
矿井深处,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的粉尘让呼吸变得沉重。多年来,尘肺病成为矿工群体挥之不去的噩梦。它不仅让无数劳动者失去健康与生命,也让家庭陷入困境与无助。面对这样的现实,云澈天清团队毅然走上了调研之路,用最直接的方式触摸社会的痛点:走进矿区,走进病房,把科研的起点放在最真实的土地上。
2023年5月,团队成员深入威家湾煤矿,实地走访矿工,倾听他们的肺腑之言。那是一种触目惊心的真实:有人因尘肺病整日咳嗽难安,有人不得不离开岗位养病,更有人家庭因高额治疗费用濒临崩溃。当他们走进矿工的家中,看到老人独自支撑、孩子默默守候,沉重的画面深深刻在团队每个人的心中。
同年7月,他们又来到矿区家属区,为工人家属科普尘肺病的危害;11月,团队走访王圩村尘肺病患者,近距离记录病痛对家庭的摧残。这些走访让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矿下除尘设备效率低下、耗水量大,无法有效改善作业环境。巨大的矛盾摆在眼前——如何为矿工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防护?
问题明确之后,答案就需要用科研来寻找。2023年11月,团队组建了“湿式除尘”专项小组,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随后的几个月,他们根据调研数据反复搭建实验场景,深夜里无数次的测试与推演,记录下的是青年科研人最真实的坚韧。
2024年春,他们完成了设备实物的组装与多维度测试。在一次次调整和优化后,新设备实现了双重突破:不仅降尘效率显著提升,还大幅降低了水耗。2024年6月起,这一设备在魏塘煤矿、红柳林矿业等地投入实地应用,效果立竿见影,为矿区带来新的希望。
云澈天清团队始终强调:“调研不是形式,而是答案。”他们把科研根植在现实的土壤中,让实验室与矿井一线紧密相连。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他们看来,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论文上的数据曲线,而是能否真正回应工人的需求,能否改善一个行业的痛点,能否让更多家庭少一些无助和眼泪。今天的云澈天清团队,已经用实践证明:青年不是问题的旁观者,而是解决者;科研不是象牙塔里的虚影,而是矿井深处的一线光芒。
他们的名字,寓意澄澈与清朗,正如他们的行动——用清晰的理想,去追求一个更干净、更安全的未来。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以调研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就能不断突破瓶颈,让更多矿工远离粉尘的阴影。
当青春的热血汇聚成科研的锋芒,再厚重的尘埃也无法掩盖希望的光亮。云澈天清团队,正在用一代青年的担当,为社会书写下最有力的答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