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笺承古,文脉共兴
...
在巢湖的风与水之间,纸笺宛如从湖心泛起的一片柔光,把古老的手艺与今日的波澜轻轻相连。8月22日至25日,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纸笺承古,文脉共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巢湖市,围绕“巢湖纸笺非遗文化”开展了为期4天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
8月23日,实践团队走进掇英轩艺术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靖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巢湖纸笺的工艺流程与文化价值。活动之初,传承人向团队系统讲解了泥金笺、泥银笺、流沙笺、珠光笺、粉蜡笺等多类传统纸笺,并介绍了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水印等多道制作工序。在近距离的观赏中,团队成员真切体会到,每一张纸笺都似乎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其肌理与色彩间处处透出匠人的匠心与审美意趣。参观时,团队还目睹了多样的传统纹饰以及书画名家在巢湖纸笺上的艺术作品,精致典雅,兼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匠人在进行雕版水印工艺加工 王萌萌 摄)
(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介绍纸笺 王萌萌 摄)
在实践环节,团队成员亲手参与了流沙笺的制作,只见颜料在胶液中自由漂移,勾勒出如幻似梦的纹理。最初操作时大家手法略显笨拙,色彩的扩散常常失于把控,但随着不断尝试,逐渐学会了引导色彩流动的技巧,甚至偶然显现出树木与云朵的形态。受到梵高《星月夜》的启发,成员们在液面上创作出一幅幅充满动感与诗意的笺画。色彩在水面间交融、蔓延,宛若星河流转,织就灵动而瑰丽的景象。正如刘老师所说:“只要乐在其中,美自会流淌而出。”团队成员们切身领略到古纸笺工艺的独特韵致,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在创造之中所蕴含的审美魅力与心灵宁静。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传承人教导团队制作流沙笺 王萌萌 摄)
(团队制作流沙纸扇作品展示 王萌萌 摄)
8月23日至25日期间,团队对公众关于巢湖纸笺的认知与发展情况展开专题调研。团队成员历时三天,通过实地走访巢湖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黄麓镇、巢湖博物馆及合肥市文化馆等地,结合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收集社会各界对巢湖纸笺的认知程度、价值认同及发展建议,对巢湖纸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团队调研的核心目的在于了解公众对“巢湖纸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价值认同、现实作用及发展建议,从而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现实参考。
(团队参观巢湖纸笺展品 王萌萌 摄)
(团队成员在进行问卷调查 文静 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普遍认同巢湖纸笺所承载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认为它是中国传统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巢湖纸笺的保护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能在促进乡村就业和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多数意见倾向于通过媒体宣传、体验活动和文创开发等方式提升其知名度,使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调查结果体现了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高度共识与现实期待,非遗传承亟需跨越:“知与行”的鸿沟。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种工艺,而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触摸、感受并使用它。正如纸笺的质感需要手心去抚摸,文化的力量也需要代代人的传递与践行。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影 王萌萌 摄)
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通过此次实践,既让团队成员亲手感受纸笺工艺之美,也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彰显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独特魅力与现实价值。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怀揣热忱,以饱满姿态展现青春担当,用实际行动让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韩雨童、王萌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