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沃野寻绿径,种养循环绘新篇
...
——安徽财经大学“绿意盎然队”深入五河县调研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成效
本报讯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绿意盎然队”深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开启了对当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深度调研之旅,对当地种养循环试点工作展开全面调研,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和深刻的思考视角。
一、团队集结,奔赴调研一线
2025年1月13日上午7时30分,“绿意盎然队”的四位成员与两位老师在安徽财经大学博文楼集结完毕。简短交流后,团队成员怀着对实践活动的期待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安财西门合影留念,随即前往此次调研的目的地——安徽省五河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域。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师在学校西门合影留念
二、政府座谈,明晰项目全貌
上午8时40分,团队抵达五河县行政办公中心,与五河县政府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展开座谈交流。据了解,五河县种养循环试点项目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自2021年启动,至今已实施四年,今年为第五年,项目资金由中央直接拨付至县,县级统筹管理,专款专用且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情况将决定是否在全国推广。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五河县在种养循环试点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拥有十万亩指标,但整体收入尚未达到预期目标。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构建了养殖主体、服务主体与种植大户相衔接的种养循环流程,对种植户使用有机肥给予每亩80元的补贴,覆盖面积达11.47万亩,但中间环节设备补贴缺失。该流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有机肥生产数量难以精准把控,取决于养殖户粪便供应和企业处理能力;二是有机肥质量控制存在困难,从粪便加工到企业生产环节,均可能出现质量不合格情况。
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看,项目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在粪肥还田方面,虽然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例如一体沼盐等问题,但整体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化肥的使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每亩土地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为了确保有机肥的质量,政府专门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有机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同时有效地连接了有机肥企业和种植户,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为有机肥的质量把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在环保方面,虽然整体上已经达到了环保要求,但在汲粪(液体)的处理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汲粪具有液体的特性,其储存和运输难度较大,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遗漏,进而导致道路污染等问题,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也增加了项目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五河县政府人员座谈交流
三、企业走访,洞察微观实情
上午11时,团队前往蚌埠市亿丰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亿丰公司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在种养循环政策推动下,订单量增加,业务范围扩大,为养殖户和种植户提供了运输、施肥等服务,实现了有机肥直接送肥入田。
然而,政策对企业影响深远,若无政策支持,企业订单将大幅减少,收粪量随之降低,且在本地的地域优势将减弱,收益减少。此外,由于种植大户注重短期利益,且无财政补贴,有机肥价格缺乏竞争力,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同时,企业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质量监控、土壤有机物质检测等工作,但也面临着资金使用周期与项目周期不匹配等问题。县农业农村局白站长介绍,财政资金使用有严格时限,一般一年一回收。但种养循环项目前期投入大、作物种植周期性强,拨款按入田有机肥数量计算,存在资金使用周期与项目需求不匹配问题。五河县创新举措,将资金使用期限延迟半年,给予企业一年半时间使用资金,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为企业稳定发展和种养循环项目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绿意盎然队”通过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深入沟通与实地调研,全面掌握了五河县种养循环试点工作的现状、成效、问题及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绿色农业背景下种养循环的绩效评估与发展前景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与智慧结晶。(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 陈雨锌)
推荐阅读: